珠博新闻详情
珠博新闻
首页 > 珠博新闻 > 珠博新闻详情
文沁湾区|这尊铜兽首曾演过成龙的电影?来珠海博物馆看文物的回家之路
时间:2024-04-05 16:15:57 浏览次数:243

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历史的缩影,是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在几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传承中,留下了数不清的文物瑰宝。近代以来,由于战争掠夺、走私等原因,众多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据中国文物学会不完全统计,流失文物有1000多万件之多,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0余万件。


近年来,中国国家地位及综合国力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文物踏上了“回家”的征程,这彰显着祖国的复兴强盛,但文物“回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关注文物回归,不仅有利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之间交流合作与繁荣发展,这也是人们对历史完整性与真实性、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作为普通人,或许无法为文物回归提供太多支持,但当普通民众都能觉醒文物保护意识之时,文物中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将会成为最好的催化剂,在人们的心中唤起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开展20多天,接待了九万多人次观展”


“单日最高观展人流量是平日的八倍”


“展出马首的仿制件是成龙电影《十二生肖》中的道具”


“开展后至4月6日,博物馆推出十二个夜场,方便观众观展”


“大开眼界,文物的制作工艺技术很高超”

……


日前,由珠海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携手举办的“盛世回归——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珠海博物馆开幕。


这一国宝级展览推出后便引爆周边市民游客的观展热情,预约爆满,一票难求,情侣路上的这座海边博物馆瞬间成为网红打卡地。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来排队参观的队伍最长时甚至排到了海边,展厅现场每天都是人人人人人人的场面,让网友戏称“半个珠海的人都赶过来了”。



展览现场,圆明园牛首铜像


展览现场,圆明园马首铜像(仿制件)


此次特展分为“盛世聚首”“青铜时代”两大展区,分别展出了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中的7件铜兽首,以及商周、两汉时期国宝级青铜重器等文物。开展二十多天的时间吸引到馆观众近10万人次,预约一票难求,增开了晚间夜场,参观游客仍络绎不绝。兽首展览为何能吸引这么多人关注?记者实地前往珠海博物馆一探究竟。


壹  现场火爆,单日最高观展人数是平时的八倍


对于这次举办的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珠海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卢晶感受很大,“没有想到能这么火爆,我们馆每天正常容纳的观众的上限在5000人次,开展至今单日最高观展人流量达到8600人次,是平日人流量的八倍。”


卢晶表示,来馆观展的观众热情很足,其中也有非常多的港澳观众和海外观众前来参观,“观众来了之后希望有讲解员带领参观,但是现在接待量实在是太大了,没有办法完全满足。”



展览现场,圆明园猴首铜像


来自香港宝血女子中学的林琬庭和张懿玲是团体观展的观众,看过展览后纷纷表示印象深刻,被古代精湛的技艺震撼到,“这次展览让我们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拍的照片回去要分享给家人看。”


为了应对观展人流量骤增,卢晶表示,博物馆尽最大限度调动全馆资源,增派工作人员提供导览服务,设置指示牌引导有序参观,修改预约软件,解决观众反映预约难、排队长的问题,“我们还推出12个夜场,3月5日至4月6日期间,每逢周五、周六、周日,将闭馆时间延长三个小时,每晚可增加两千人次的参观规模,为更多市民还有青少年提供观展机会。”



展览现场,观众在看圆明园猪首铜


贰  7件生肖兽首回归,其余的兽首在哪儿?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数不清的珍宝自此流失海外,聚散沉浮分离历经百年,在百转千回中辗转归来,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弦。


当年圆明园兽首流失海外,21世纪以来,圆明园铜兽首相继通过国企竞拍、华商捐赠、外国友人返还等途径回归中国。截至目前,鼠首、牛首、虎首、兔首、马首、猴首、猪首等7件兽首已经回归。


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猴首、牛首、虎首自2000年开始由中国保利集团先后从海外抢救回流;猪首、马首由澳门著名企业家何鸿燊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购回,其中猪首被无偿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于2019年被无偿捐赠给国家文物局,目前收藏在圆明园;鼠首和兔首是2013年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给中方,目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现场,圆明园十二生肖猪首铜像


对于另外龙、蛇、羊、狗、鸡5件铜兽首,自1860年消失后,至今仍下落不明。卢晶表示,“它们有可能是流落到民间的收藏家那里,也有可能已经被毁坏了。你不知道它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样,虽然有《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中海晏堂的参照图,但没有办法按照那个图来复原它们,面画上的兽首跟我们目前找到的兽首还是有区别的。”



展览现场


叁  饱经沧桑,饱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兽首


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海晏堂前水力钟喷泉的构件,它将东方的时辰和生肖,与西方的喷泉和计时相结合,“圆明园兽首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又兼具西方造型艺术特点。造型写实,做工精细,包括它面部的一些绒毛,都是一凿一凿锻打而成,栩栩如生。”卢晶介绍。



展览现场,观众在拍摄圆明园马首铜像


“这次展出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是原件,鼠首、兔首是复制品,马首是仿制品。”卢晶说道,“马首(仿制件)在成龙的电影《十二生肖》中出现过,电影拍摄后成龙将马首捐给了圆明园。”


值得一提的是,复制件和仿制件有所不同。真品文物具备真实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物复制件需要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备案,具有特殊编号,即“一件一号”,参照相同材质和技法仿制文物,可以替代真品进行展出,仍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仿制件与真品相差较大,无法替代真品文物,可用于展陈。


“兽首特殊的材质、精湛的制作工艺、巧妙的结构设计,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都具有极高的审美水平、艺术造诣,极富工艺价值。最为重要的是,兽首作为饱经沧桑的历史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起落,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卢晶眼中,这或许也是这次生肖铜首吸引如此多观众的原因所在。


肆  除了铜兽首,展览还有哪些国宝级文物



展览现场,人们在观赏青铜器


此次特展,除了生肖铜兽首是一大看点,在“青铜时代”展厅还有许多国宝级青铜重器,比如西周神面卣、西周倗季凤鸟尊、战国嵌错社会生活图画壶(一对)等。


在展厅现场,两位西班牙青年认真地端详着展柜中的青铜器展品神面卣,他们告诉记者,两人十分喜欢中国的青铜器,“喜欢研究青铜器文化,对青铜器上的纹样如云纹、饕餮纹等十分感兴趣,所以会前往不同的博物馆参观不同时期的青铜器。”



展览现场,外国人在观看青铜器



展览现场观众观看青铜器


在展厅里一处,一件来自西周时期的食器——遂公盨,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它是国家一级文物,距今2900年左右,其内底有98个字的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据珠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长征介绍,整篇铭文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其文体与现存的《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对探讨中国古书以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遂公盨


从开展至今不到一个月,杨长征担当讲解员服务观众已经超过40个小时,他将文物背后的故事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精彩的讲解让观众连连称赞。他表示,讲生肖兽首的故事就是要讲好这段历史背后中国历经的百年沉沦、百年振兴的故事。“这次的回流文物特展是珠海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难得的一次文物盛宴,可以说里面的展品已经包含了半部中国史,应该多让观众明白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


据悉,今年10月珠海艺术节期间,珠海博物馆将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大型唐代精品文物展,以唐代长安文明为主题,精选一百多件唐代代表性文物,再现大唐盛世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






来源:南方网

编辑:谭文渊

审核:贺德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