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珠海有哪些非遗文化吗?
醒狮的威武、粤剧的婉转
三灶鹤舞的灵动……
最近,珠海博物馆文创上新了!
以非遗为笔,以印章为墨
倾情推出
“遗”脉“香”传——珠海非遗之美(1)
盖章套卡
8枚精美的印章
8段非遗的故事
邀您一同走进珠海非遗的世界
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八枚印章 ,八种非遗之美
这套盖章卡以珠海非遗为主题,精选了8个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醒狮、粤剧、装泥鱼、三灶鹤舞、斗门水上婚嫁、唐家湾茶果、斗门乾务飘色、前山凤鸡舞。每张卡片都设计有独特的图案和背景故事,搭配专属印章,让你在盖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珠海非遗的文化内涵。
醒狮 LION DANCE
醒狮是一种东亚民间的传统表演艺术,可以驱邪辟鬼,因此每逢喜庆节日会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斗门区的醒狮活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莲溪的红星、中心、东安等乡村。清末民初醒狮成为庆典中的固定节目,每逢年节斗门各镇村的醒狮队都会公开表演。
斗门醒狮属于南狮,有佛山狮和鹤山狮,分红、黄、青、白、黑等颜色。表演分单狮、双狮和群狮,结合武术和舞乐,每头狮子由两人合舞,指挥的鼓点分三星、七星或两者混合。其中“采青”是将一小捆扎有利是(红包)的生菜悬在高处,让狮子一跃而上,整狮腾空时一口咬下,是表演的最高潮。
粤剧 CANTONESE OPERA
粤剧源自南戏,又称“广东大戏”,明代起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粤剧注重“唱做念打”“四功五法”等独特戏剧舞台程式,也因使用广府方言、吸收地方曲调、各个名角对唱腔的不断钻研,使这个粤地剧种独具特色与魅力。
历经近三百年的发展,今日的粤剧已是舞台张力十足的成熟剧种:它以广州方言演出,唱词通俗易懂,舞台风格简单写意,累计剧目多达一万一千多个,以生旦文戏居多,而武戏则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
今天的珠海粤剧团上演的剧目除了传承经典的红派名剧、传统悲喜剧以及红色革命剧之外,更推陈出新,上演本土原创的历史剧,在海内外多获好评。
装泥鱼 CATCHING MUDFISH
在斗门区乾务镇一带,有着大片咸淡水交界的滩涂,灰黑色的泥鱼就藏身在滩涂上的泥洞里,以泥中的微小生物为食。这种也叫做“花跳鱼”的小鱼,营养价值高,曾经是滩涂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被称为“九顷泥夹万”(泥滩中的保险柜)。
泥鱼表皮光滑,徒手捕捉不易。乾隆三十年,虎山村民黄元亨和次子黄子常琢磨出了一种特制的鱼笼——笼口有倒须、笼尾可折叠,使用时将鱼笼置于泥鱼洞口,泥鱼钻出洞时就被困在笼中。乾务村民还配备蚝袜和泥板,前者保护双脚,后者可在滩涂上滑行前进。“装”在粤语中是“诱捕”之意,有了这些工具,泥鱼装来更加得心应手。
装泥鱼的技艺在一代代的劳作中进步和传承,至今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
三灶鹤舞 SANZAO CRANE DANCE
白鹤是三灶常见的鸟类,体态优雅卓然,在中国传统里有品格高洁、吉祥长寿的寓意。鹤舞是三灶百姓借白鹤的姿态与寓意,来祈福和教化后辈的一种舞蹈表演,从宋末流传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心村、海澄村一带的重要民俗活动。在年节庆典的巡游活动中,三灶岛民的鹤舞鹤歌从不缺席。
鹤舞表演动作轻盈灵动,分为七个过程。鹤舞鹤歌队伍一般由五至十人组成:乐手们敲击着鼓、锣、钹,与歌者和舞者们一起穿街过巷,入户登堂致贺新春。
自古以来三灶岛便是鱼米之乡,当地人温饱无虞,所以很重视文化教育和品德礼仪。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舞鹤队自发地敲锣打鼓上街拜年,登门专为“三十而立”“年到花甲”的人贺寿,以表达人与人之间诚挚的祝福。
斗门水上婚嫁 DOUMEN ON-WATER WEDDING
珠海斗门区水道纵横,沙田广袤。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水上人家——“疍民”因应环境形成独特的水乡文化,水上婚嫁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习俗。
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起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婚礼的仪式繁复讲究,总共有13个环节,部分仪式在船上进行。迎娶的方式、礼品、嫁仪中的祭祀等等也都反映了疍家人水上生活的价值观。
水上婚嫁也是一个结合民歌艺术的礼俗。在婚礼前一夜的“叹家姐”仪式中,伴娘齐聚在新娘家彻夜对唱送嫁歌,咸水歌、高堂歌等特色民歌贯穿整场婚礼。喜庆花船接来新嫁娘,仪式繁复沙田民歌不停唱。河渠悠悠情意绵长,一生一世永结同心。
唐家湾茶果 TANGJIAWAN TEA REFRESHMENTS
唐家湾茶果是珠海唐家湾镇一种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小吃,它的兴衰、传承与延续,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有着直接关系。
茶果,原是唐家湾官塘等地方按照时令,为节庆和祭祀特别制作的食品,例如正月初七“人日”吃“豆捞”、清明炊“松糕”、八月十五蒸“芋头糕”。这些茶果多半是用米粉加上各种材料做成的精致糕点,当地种植的花生、芝麻、豆类和蔬菜甚至当地的药草都是制作茶果的材料。
数百年来茶果花样繁多,现存唐家湾茶果共有36种,滋味虽不同,但都反映着人民生活顺应自然的和谐之美。
斗门乾务飘色 DOUMEN QIANWU PIAOSE STREET PROCESSION
“飘色”,即“飘舞着的戏”,是一种集民间文学、音乐、戏剧、造型、雕刻、服饰于一体的表演艺术,主要流传在珠海斗门乾务镇的乾东、乾西及乾北三个村,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明代天启五年(1625),在江西做官的乾务人梁国栋告老还乡时,把“飘色”带回家乡,以娱乐亲朋。
由健康而体轻的孩童扮演“色心”(故事角色),或站或坐在“色棍”(细长钢材)之上,这些钢材支撑物经过巧妙装饰融于画面布景之中,以至于人物就像飘立在空中一般。人物与布景下方则靠着“色脚”挑负沉重的“色柜”,重量和步伐来保持上方的平衡。
前山凤鸡舞 QIANSHAN PHONENIX-ROOSTER DANCE
盛行于珠海前山地区的凤鸡舞,源自广东的凤舞和雄鸡舞,在清末时才开始在前山发展。
凤鸡舞有独舞和群舞,由耍凤鸡者和凤鸡扮演者共同构成。“喜、怒、哀、乐、惊”是凤鸡舞表演的五种基本情态。配合锣鼓及哨声的节奏,“耍凤者”引导出“凤鸡”探望、戏水、梳妆、寻宝、瑞步、起舞等富有童趣的姿态。这样的表演为节日庆典带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寓意。
表演中使用的凤鸡道具长约1.7米,要能配合动作扇动双翼、伸缩颈项,因此非常讲究选材、开篾、编织、组装、装饰、点睛这六道传统制作工艺。
如何集齐全部“宝藏”?攻略来了!▼
在馆内找到这个“大家伙”——文创柜▽
扫码获得今天的“主角”文创盖章套盒▽
找到对应盖章机后,把卡片空白页朝上,轻推进机器关口。 握住红色手柄向下按压3秒,盖章就完成啦!▽
快来珠海博物馆,带上你的“遗”脉“香”传盖章套卡,开启一场非遗文化之旅吧!无论是自己收藏,还是送给朋友,这份独特的文创产品都能让你爱上珠海非遗的每一刻!
“遗”脉“香”传盖章套卡现已上线,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哦!
文字:张莹月
初审:谭文渊
复审:贺德孝
审定:郭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