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东省文物局的安排,珠海市博物馆于2011年4月至8月间对珠海市东澳岛海关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勘探。
通过调查与勘探,东澳岛海关遗存中除报关船泊船处外,均位于山坡上,目前山坡上植被茂盛,并且部分遗迹,如生活区遗迹、水井遗迹位于禁区,人迹罕至,遗址被保存下来。但报关船泊船处环境因上世纪80年代在东澳湾建防波堤时已遭破坏。水手房遗迹、办公区遗迹、生活区遗迹的房屋已坍塌,并因上世纪初村民建房搬迁砖石和挖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遗迹现象明显。烽火台已坍塌。海关古道现存线性遗迹,至少存两大段,分别为98 米和85米。水井遗迹保存较好,但因年久月深,井内填埋大量物质。
海关遗存中水手房遗迹、办公区遗迹、生活区遗迹有房址,其房屋建筑特点为:
砖石结构,大体上为坐西北朝东南,平面为长方形,建筑占地面积不大,如水手房面积22.5平方米,办公区F2面积44.16平方米,生活区F5面积70平方米。
屋顶铺设橙红色板瓦和筒瓦;脊瓦为筒瓦大小端相套,外批灰砂,灰砂表面有的涂黑色油漆。
墙基为稍整地面后砌墙,所处平台外围有石砌挡土墙,如我们对生活区遗迹中F5的一段长45厘米的青砖墙体北侧作剖面清理观察,青砖墙体残高42厘米,最下一层青砖有灰砂批荡痕迹,其砌筑方法为对黄灰色沙土平整,再采用平砖顺砌错缝的方法砌筑青砖,未见基槽。所有墙脚用灰砂批荡,外涂黑色油漆,形成一周黑色墙裙。
青砖有三种以上的大小不同型号,但都不规范,存在偷工减料情况,如最小型号的青砖标准长为24厘米(当地称为24墙),但只有23.5厘米,其中水手房遗迹、办公区遗迹、生活区遗迹F4和F5墙体及水沟两侧为最小型号的青砖,但F6有另外两种型号的青砖,可能F6所建年代与其它遗迹不一致或者是受台风破坏后的维修。
地板(包括平台)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橙红色方形地板砖铺地,二是青砖铺地,其上批荡含水泥成份的灰砂,三是含水泥成份的灰砂直接铺地。
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沟和散水,排水沟有五种情况,一是青砖砌筑,二是用板瓦铺设,三是用筒瓦大小端相套,四是用灰砂铺设,五是在地面挖成一条排水沟(如办公区遗迹外围弧形排水沟);散水包括两种:一是用青砖靠墙基稍微倾斜平铺,表面批荡灰砂,外涂黑色油漆(如办公区F2西墙基外侧散水),二是用灰砂铺地,外涂黑色油漆(如生活区遗迹F5散水)。
从生活区遗址中采集到的玻璃残片分析,窗户可能用玻璃。虽有疑似门上的残铁器构件发现及F6有门槛石,但门的具体情况不明。
本次调查与勘探,发现了东澳岛海关遗址中的报关船泊船处、水手房遗迹、办公区遗迹、生活区遗迹、水井遗迹、海关古道遗迹、烽火台遗迹,涉及海关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特别是建筑结构的勘探,为还原东澳岛海关建筑特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其次,作为拱北关远离陆地上的一处海岛海关遗迹,由于海岛经济开发缓慢、地理位置偏僻及重要性等原因,各遗迹单位能被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在拱北关保存下来的极少数分卡中是难得的,为研究拱北关史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实证材料。最后,拱北关档案现存仅为1949年清点时3016册中的1%,可以说,绝大部分档案材料涉及的内容只能从总税务司署档案中略窥一二。这是研究拱北关史的桎梏。东澳岛海关遗址中七处遗迹的发现,从考古实证的角度补充了拱北关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