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报选辑》是1964年9月由广东省党史研究委员会选印,选辑开篇说明写道:收录了《中华新报》1917年至1919年该报副刊刊登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大部分是杨匏安作品),供研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和广东学生运动等问题作查考之用。从选辑可见,杨匏安当年曾以连载方式,以匏庵之笔名,在该报上连续19期介绍马克思主义,是当时最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华南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第一人杨匏安(1896一1931)
字麟焘,又名锦焘,笔名匏安、匏厂、王纯一等。1896年11月6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社区)。杨匏安出生时家道已中落。父亲贩卖茶叶、瓷器为生,长年卧病,靠母亲以缝纫维持贫寒的生活,并尽力使杨匏安从小就得到较好的国学熏陶。入读恭都学堂,并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今广雅中学)。中学毕业后回到母校恭都小学任教。不久因揭发校长贪污反遭诬陷入狱。其母全力营救,出狱后东渡日本,寻求新生活。杨匏安在日本半工半读,阅读了大量欧美近现代书刊和各种思想流派的著作,开阔了眼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16年回国成婚,婚后到澳门当私塾教师,继续接触并翻译西方思想著作。1918年举家迁广州,到时敏中学任教,得《广东中华新报》社长容伯挺、总编辑陈大年赏析,受聘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杨匏安敏锐地站在新文化运动潮流之前列,积极传播西方的心理学、美学、哲学及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令广东民众振聋发聩。在这些文章中,以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发表的《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连载长文尤为重要。它是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杨匏安播火华南,同时信仰并追求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国共合作。随后指派谭平山、杨匏安为中共在国民党中的党团书记,以统一出席国民党会议的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思想和行动。从此,杨匏安主要转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会后,杨匏安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1924年11月,杨匏安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杨匏安不负中共赋予的使命和孙中山的厚望,为振兴国民党而竭力奋斗。为支持"五卅"运动,杨匏安与邓中夏等赴香港配合苏兆征发动省港大罢工,遭港英当局关押五十多天,后被"驱逐出境"。大革命失败后,杨匏安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犯,参加完"八七"会议后又受到中共党内的排挤,落魄南洋,写《寄小梅》一诗表明"公忠不可忘"的心志。1928年初回国,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勤恳工作。次年7月,耗时三月编译的《西洋史要》由南强书局出版,开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之先河。不久,又编译《地租论》用以指导土地革命。1931年7月15日,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狱中多次拒绝蒋介石及其心腹的劝降,舍生取义。8月4日晚,留下彪炳史册的《狱中诗》,慷慨登车去,在上海龙华从容就义。时年三十五岁。后人编有《杨匏安文集》。
杨匏安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光辉的。人们可从他的思想中感受真理的光华,从他的业绩中受到历史的震撼,从他的精神中得到品格的激励。杨匏安的精神遗产,依然在辽远的历史星空中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