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
文物故事
首页 > 文物故事 > 文物故事详情
宝镜湾岩画—海洋文明的曙光

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基本陈列大气磅礴,商周的青铜器非常抢眼球。来自广东的游客,很关心能否在这里找到广东在历史上的席位,特别是史前那一段。

可惜看完整个史前展览,只能找到一件马坝人头盖骨,还是复制的。

商周时期的广东文物为零。

那么秦汉呢?

广州的一条泥塑的船填补了这个空白。

广东游客很失落,心里想:难道整个岭南大地,在史前乃至秦汉这么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就这么空荡荡吗?

但是,宁夏银川世界岩画馆却另有一番迥然不同的描述。

201482728日,在宁夏银川举行的“2014贺兰山国际岩画峰会”上,银川世界岩画馆编著的最新世界岩画精品图录《惟石能言》现场首发。该图录共分世界岩画、中国岩画、贺兰山岩画、原始艺术四大板块,收录亚洲岩画、欧洲岩画、非洲岩画、大洋洲岩画、北美洲岩画、南美洲岩画及中国各省区岩画精品近三百件,珠海高栏岩画作为广东岩画代表占一席之位。

不仅在书中,在世界岩画馆基本陈列里,对珠海高栏岩画都进行了精彩的介绍,浓墨重彩突出长5米、高2.9米的“宝镜湾藏宝洞东壁岩画”,并对岩画整体定位作了最的新表述:

 

岩画表现大型船队在波涛汹涌、白浪滔天中激流勇进,体现了一种同舟共济和勇敢、冒险、开拓的团队精神。是先民们向海洋进军、开发进取的历史见证和开辟海上事业不朽的印记,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作。

 

那么,宝镜湾岩画到底蕴藏着什秘密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珠海的史前沙丘遗址。

为什么说珠海历史六千年,而不是八千年、九千年、一万年呢?因为六七千年前,冰河融化,大海都跑到肇庆、三水,甚至清远那边去了,我们珠海这里一片汪洋。为什么六千年前左右就有先民来这里生活了呢?因为大海又一次往印度尼西亚方向跑了,当然不是猛跑,而是跑了一部分,这里还有海,但不像今天那么深,也远远没有今天那么壮观,就像九寨沟里的湖,四川人也把它叫海。大片海床裸落着,原先被大海赶到肇庆、清远那一带的先民,又回到久违了两三千年的故土。

珠海历史六千年,要从“环珠江口地区史前文化圈”说起,要解开“环珠江口地区史前文化圈”先民的生活之谜,就要从宝镜湾遗址、宝镜湾岩画说起。

在珠海,只要有淡水流过的沙滩几乎都是史前遗址,通俗点说就是沙丘遗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无论在淇澳后沙湾、三灶草堂湾,还是在南水大基湾、高栏宝镜湾,文物工作者一边吹着海风,一边欣赏着无垠的大海,不经意间就能踩到或踢到陶片、石斧、玉玦等文物,那种激动难以言说。因为在他们踩到或踢到陶片、石斧、玉玦前,一般认为珠海的历史开端于“唐至德初年,立乡文顺,驻所山场”。此时此刻,他们弯下腰,把这些陶片、石斧或玉玦等文物小心翼翼地捡起来,仔细观察:陶片是夹砂陶,属于人类童年的产物;石斧是磨光石器,“新石器时代”一个遥远的概念霎时跳入脑海中。文物工作者激动不已,这些发现,一下子就将珠海的历史推前了几千年。

随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环珠江口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在凤凰山山脉和黄杨山山脉周围以及附近海岛中,如唐家湾大坞环、淇澳岛后沙湾、拱北关闸西瓜铺、前山南沙湾、横琴岛赤沙湾、三灶镇草堂湾、南水镇大基湾、北水营地山、高栏岛宝镜湾、斗门地区的缯船埔等地,都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说明,古代先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已懂得舟楫之利。他们选择依山面海、避风避浪,有淡水、有澙湖或浅滩的海湾,从事猎渔活动和采集植物根果,在这块土地开发、繁衍和生息。

198957月,广东省博物馆和珠海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曾对淇澳岛后沙湾和三灶镇草堂湾两处沙丘遗址进行过科学发掘,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石器。这两处遗址的古地貌和地下文化堆积都比较完整。后沙湾遗址有新石器时代两期文化堆积层,草堂湾遗址也有新时期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的两期文化堆积层。

不仅在珠海,整个环珠江口地区沙丘遗址的发现层出不穷,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珠江口地区史前文化圈”,沙丘文化是其核心。

深圳曾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就凭咸头岭遗址、大鹏所城。咸头岭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深圳还有另一处史前遗址屋背岭遗址荣登过“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榜。这些都说明沙丘遗址的发掘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重视,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高栏岛宝镜湾遗址和宝镜湾岩画同一地点,位于珠海市高栏岛风猛鹰山西北麓及山下之宝镜湾,这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绝无仅有。

宝镜湾遗址不仅出土过玉玦、水晶玦、石圭、石钺等一批精美礼器,还出土过上千件石网坠,数十件沉石。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宝镜湾遗址出土的史前石锚,重达185千克,由此创造了一项纪录:它是南中国海北岸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的史前石锚。它的弟弟和它相差两千多岁,就是两千多年后广州工匠烧制的直到今天还完好的那条陶船上的碇。更为重要的是,宝镜湾遗址出土过“全套史前玉石器加工流程标本”,除玉玦、水晶玦外,还出土大量制作玉石器、水晶器的原材料以及玉石器、水晶器的半成品、半成品废品、成品废品、成品,此外还有数量可观的制作工具。还发现过圆形房屋遗迹。而澳门黑沙遗址同样是一处史前玉石器加工作坊遗址,同样出土“全套史前玉石器加工流程标本”,和宝镜湾遗址如同孪生姐妹。玉玦、水晶玦、石圭、石钺等精美礼器占一定比重。礼器的出土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珠海、澳门先民一只脚已经碰到了文明社会的门槛。这些精彩的、激动人心的出土文物构成了沙丘文化的核心。

大家来看这个画面:

大船船头靠岸,沙滩至大船船头之巅架一踏板。两位年轻的男性先民,兴奋地猿猴般地迅疾沿着踏板向船头攀爬。十多位年轻男女先民,牵手围绕大船载歌载舞,他们养的狗也赶来助兴。

这是宝镜湾岩画代表作之一“大坪石岩画”的精彩画面。

当文字还不是很成熟的时代,先民们用刻石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丰收的一种非常渴望和祈盼的感情。

后人依然可以通过画面感觉到当时的炽热温度。早在四五千年前,南越先民就在珠海这块热土上生息繁衍,向海而兴。

蓝天,白云,海风猎猎。

四千年前的风猛鹰山,半山腰,一个天然岩洞里,两面岩壁刀削般平整,两位男性南越先民正就着这两面巨大的岩壁开凿岩画。一位年纪稍大的长者站在石头上左手持石凿,右手持石砧,作敲凿状。一位年纪稍小的年轻人站在洞穴下方的泥地上,不时传递石凿。

岩画,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是人类灵光的闪耀。四千多年前的宝镜湾岩画,就是中华早期海洋文化的代表作之一。该岩画在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凡四处六幅(后在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一处一幅,共五处七幅),和宝镜湾遗址同一地点,“其时代之久远,其内容之繁复,其艺术表现手法之多变,实属罕见,是南越先民留给我们的瑰宝。岩画描绘他们搏风击浪的雄姿,宣泄他们热烈奔放的情感,表达他们的崇拜、祈祷、希冀、企盼……”,其多艘海船乘风破浪的画面,令人血脉贲张。所有这些都证明:宝镜湾先民的创造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早期海洋文化。

后人按奈不住激动,写诗讴歌开凿岩画的先民:

 

当东方迸发出第一缕强光

生活的勇士已奋桨起航

高张的船帆迎风击浪

向着大海

向着太阳

 

 

文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