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
首页 > 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详情
容闳
珠海南屏(1828-1912)

容闳(1828-1912), 字达萌,号纯甫。1828年11月17日生。今珠海南屏人。1835年7岁时被父母送到澳门习西学,得以“睁眼向洋看世界”。1847年跟随香港马礼逊纪念学校校长布郎赴美,入读马萨诸塞州孟松中学。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 1854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855年回国起“毕其一生于最有益于中国之事业”,以期实现“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宏愿。1860年底,访问太平天国,向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七条方案。1863年入曾国藩幕,参与创建江南制造总局,倡导并促成120名聪颖幼童赴美留学这一“千古创辟”,开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同时还兼任中国驻美国、巴西、秘鲁副公使,为维护当地华人权益奔走呼号。甲午战争后又参与维新中国运动,提出成熟的促进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系统方案。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1900年,参加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自立军起义失败后,逃亡美国,转而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力图“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不特为中国造福,且为地球造福”。1912年4月21日逝世,葬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著有自传《西学东渐记》。

容闳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被誉为 “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的求学阶段

 

容闳是珠海南屏人,1828年出生。那一年距鸦片战争爆发还有12年,正是西方列强不断向中国放肆地走私鸦片的时期。

广东人的优点是务实,缺点是太务实。容闳的父亲当然具有广东人的优点“务实”。他望着对岸的澳门,那边的楼房一天比一天多,靠在码头边的船只进进出出,一片繁忙,心里就起了波澜,就开始为7岁的小儿子容闳谋划他的未来。容闳父亲伸出自己的左手,用手指头算了算,反正两个儿子,没必要都去参加科举嘛!大儿子去科举就行了,估计也考不上,考不上还是要去考,光宗耀祖还是要靠这一条路呢!小儿子呢,好像比大儿子更聪明,今年7岁,正是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是让他走另一条路吧!送到澳门去,读ABC,将来好做一个出色的买办,多赚点钱,改善家里的生活,万一大儿子功名考砸了,还要靠小儿子来支撑这个家庭呢!

那什么是买办呢?这个很好理解。葡萄牙人不是很早就在澳门做生意吗,当然后来还有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等等,广州话不会讲,总得找一两个翻译吧!这个翻译就是买办,当然这个翻译不是一般的翻译,还具有中介的身份,协助两边做成生意,又比中介还牛,在促成两边做成生意的同时,自己也在做生意,醒目的买办不用多长时间,家里就堆起了金山银山。

容闳的父亲ABC不行,自然就没有做买办的条件,但他很羡慕做这一份职业的人,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那就让儿子去实现吧!

于是在一个月色皎皎、水波不兴的晚上,雇来一只小船,把容闳送到对岸的澳门,入教会学堂读洋文,习洋字。容闳因此才有机会“睁眼向洋看世界”。这一切首先要感谢容闳父亲。

那容闳所上的学校是什么学校呢?就是马礼逊纪念学校。

容闳出生没几年,1834年,基督教新教的一个著名人物马礼逊就去世了,他的好朋友为了纪念他,就在澳门办了一所教会学堂,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马礼逊纪念学校。

容闳是1835年到澳门去的,读的正是这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为了扩大教会的影响,对中国穷苦家庭的孩子,实施免费教育,这个免费是彻底的免费,免学费、免书本费、免杂费、免住宿费,一天送三餐,这对容闳的父亲有很大的吸引力,等于容闳父亲只把容闳养到7岁就解放了。

学校教授的主课当然是圣经,还有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要学好这些科目,首先要打好ABC的基础。儿童时代的容闳就在这所学校得到了西方文化的启蒙。

到了1839年,道光皇帝听进了林则徐的话,不能容忍鸦片泛滥了,就让林则徐手持尚方宝剑,水陆兼程,第一时间去广东查禁鸦片,一时中外关系紧张,马礼逊纪念学校也就停办了。11岁的容闳回到了家乡,没多久他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小小的容闳就要分担家里的生活重担,什么拾稻穗、卖糖果都做过。艰苦的生活,反而磨炼了他的坚强意志,就这样过了两年多时间,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香港离开祖国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中断两年多的马礼逊纪念学校在香港重开。学校重开之后,首先要寻找当年中断了学业的那些学生,因为容闳的聪明,成了第一个要寻找的对象。

几经波折,终于把容闳找到了,容闳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可以这样理解,鸦片战争前的学习是小学阶段的学习,鸦片战争后的学习就是初中阶段的学习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地球是圆是方,容闳终于搞清楚了,五大洲四大洋,二十四个时区,还有南北美洲、火车、蒸汽机......这些新概念也在容闳的心里面生根,他还在一篇作文里想象自己畅游了美国的著名城市纽约,早已我心飞翔。所以当1846年底,马礼逊纪念学校校长布朗问,谁愿意跟我到美国去继续深造时,容闳就毫不犹豫地第一个站了起来。当然他母亲这一关不好过,父母在不远游。但容闳的母亲最终还是咬紧牙关,做出了一个惊天的决定,放行!

1847年初,容闳第一次踏上了远渡重洋的美国之旅。

布朗校长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把容闳送到了美国麻省孟松中学学习。这阶段的学习,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因为布朗的影响,这几年容闳得到教会人士的资助,衣食住行还能保证。1850年,容闳就像乌拉圭打进四强一样,爆大冷考进了耶鲁大学。中国人考进耶鲁,借用毛主席的话:“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请问历史上曾有过这样创举吗?没有,从来没有。读大学没经费,怎么办?个中的艰难曲折一两万字也写不完。最后容闳得到一个妇女慈善机构的赞助,以半工半读的方式,摸爬滚打,好不容易读完了本科所有学业,获得文学士学位。

 

 

容闳,一个“职业救国者”的百年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最大的“中国梦”。

近代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这个梦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作为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在容闳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容丙炎就为这个小儿子的人生做出了规划,那就是将来去当一名出色的买办。但刚迈出大学校门不久,容闳很快就背离了父亲既定的“轨迹”,只是在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的买办,而且只是作为跳板,最终要跳到救国的平台上去。救国,才是容闳的唯一理想,也可以说是他的唯一职业。

为了这个理想,这个职业,容闳不仅付出了一生的热情,更付出了一生的行动。热情加行动,使容闳的生命充实而灿烂,历久而弥新;热情加行动,就是容闳精神,展开来表述就是:“爱国匡民虽九死而不悔的激情,毕生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行动”,核心就是振兴中华。

可惜,作为一个边缘人,容闳没有权力,没有后台,甚至连中国话都讲不地道,但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认为救国就是要利用各种可靠的政治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怀着这个理想,他首先冒险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实地考察,但太平天国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幸好,曾国藩慧眼识才,上演了清末版的“三顾茅庐”,给了容闳一展抱负的机会……除了太平天国、曾国藩外,容闳后来接触过的政治力量还有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这些人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但总体上小打小闹,都成不了气候。在逃亡美国后,白发苍苍的容闳把最后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山先生身上,为他起草了“中国红龙计划”,可惜这个计划还没实施便已夭折……

概括来说,容闳的一生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就是“致力洋务运动”。1855年,容闳不远万里归国,从他踏上回国轮船甲板的那一刻起,他的脉搏就一直为祖国而跳动。苦苦摸索了八年后,1863年成为曾国藩幕僚的容闳,终于迎来了一展拳脚的机会。他再度赴美购回了“制器之器”(制造机器的机器),使江南制造总局得以顺利成立。

第二乐章就是“推动西学东渐”。容闳耗费18年时间,奔走呼号,在致力洋务运动的同时,最终倡导并促成了120名聪颖幼童赴美留学这一“千古创辟”,开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

第三乐章就是“参与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后,容闳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运动,为制订变革方案献谋献策,成为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

第四乐章就是“支持辛亥革命”。虽然此时已年逾古稀,但容闳壮心不已,他做计划,筹军费,搭平台,力图“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不特为中国造福,且为地球造福”。这四个乐章恰恰贯穿了中国近代化的全过程,所以著名学者雷颐称赞他是“唯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儿”。换句话说,在中国近代化的每个阶段,容闳都可以成为主角。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山先生第一时间写信给容闳,邀请其回国辅佐尚处在婴儿阶段的共和国,此时,容闳已经气息奄奄,只能叮嘱两个儿子回国报效,实现自己毕生救国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