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三灶民歌主要由鹤歌、山歌、白采莲、哭嫁歌等曲调所组成。
三灶民歌,是珠海三灶岛居民用粤语(广州话)世代传唱的民歌,主要有鹤歌(包括古腔鹤歌、新腔鹤歌)、山歌、白采莲和哭嫁歌等4个种类5个曲调。它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兴盛于清末民国初年,流传于珠海西部地区,至今有150多年历史。
三灶民歌是珠海三灶、南水、高栏、小林等海岛居民所表达的心声,用粤语歌唱的5种曲调悦耳动听,喜怒哀乐皆有适度,保存着古老遗韵。它与沙田民歌、客家山歌一样,为广东的民歌艺术增添旋律、增添特色。
三灶民歌内容广泛,涵盖劳动、时政、生活、情歌、婚嫁、叙事等方面,目前搜集和出版《珠海三灶歌谣》220多首民歌民谣中,绝大多数是民歌,其内容反映出岭南人那种宽容、好学、进取的精神风貌。歌词以赋比兴手法和艺术语言来表达熟悉的生活,形象丰富,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为当今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但是,随着珠海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三灶原有的渔农经济逐步消失,人们以普通话同化,会唱三灶民歌的人已年迈衰老,人数锐减。三灶民歌濒临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地理分布
三灶民歌起源于清代的三灶岛,流传于珠海西部的南水、高栏、荷包、小林和大林等6大岛屿,人口约3.5万人。此地古代属香山县地域,渔盐业较为发达,粮食自给有余,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
1983年之前的三灶岛,为珠海的第一大岛,有69平方公里,约1.3万人,32个自然村。竹篙山、圣堂山、茅田山、轿顶山、拦浪山耸立岛中,山高林密,三道峡谷淤积成平原,向西南扩展,可耕种水稻和旱作。岛之北边为滩涂和浅海渔场,南边面向浩瀚大海,莲塘湾、长沙拦、黑沙环三湾汇积成宽阔平地,可耕种,可建飞机场。以春花园、圣堂、屋边等村为中心向茅田和三灶街扩展成商贸集镇。过去,靠渔、农、盐、林四大行业作经济支撑,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侨乡、鱼米之乡。
1983年三灶岛在西部筑成大门口水道公路,与大林、小林陆连。1992年三灶岛东部修筑了连接白藤的机场公路,三灶已成半岛,海陆空交通便利,工业崛起。2001年国务院批准珠海市设置金湾区,如今三灶已成为金湾区的一个工业重镇,三灶民歌属金湾区地方性的民歌。
三灶民歌主要分布在珠海市金湾区的三灶镇、南水镇、红旗镇,传播到香港、澳门及海外。
历史渊源
三灶民歌,是珠海三灶岛居民用粤语(广州话)世代传唱的民歌,主要有鹤歌(包括古腔鹤歌、新腔鹤歌)、山歌、白采莲和哭嫁歌等4个种类5个曲调。它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兴盛于清末民国初年,流传于珠海西部地区,至今有150多年历史。
三灶民歌是珠海三灶、南水、高栏、小林等海岛居民所表达的心声,用粤语歌唱的5种曲调悦耳动听,喜怒哀乐皆有适度,保存着古老遗韵。它与沙田民歌、客家山歌一样,为广东的民歌艺术增添旋律、增添特色。
三灶民歌内容广泛,涵盖劳动、时政、生活、情歌、婚嫁、叙事等方面,目前搜集和出版《珠海三灶歌谣》220多首民歌民谣中,绝大多数是民歌,其内容反映出岭南人那种宽容、好学、进取的精神风貌。歌词以赋比兴手法和艺术语言来表达熟悉的生活,形象丰富,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为当今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但是,随着珠海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三灶原有的渔农经济逐步消失,人们以普通话同化,会唱三灶民歌的人已年迈衰老,人数锐减。三灶民歌濒临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基本内容
三灶民歌主要由鹤歌、山歌、白采莲、哭嫁歌等曲调所组成。
鹤歌,是在新春拜年或祝寿等喜庆场合伴随鹤舞而演唱的歌,它以唱歌白鹤作为比兴,歌唱家乡的人和事,祝福未来。
古腔鹤歌有独唱和对唱。独唱自由豪迈,歌词9句(见徐彩凤的《鹤歌•庆丰年》)。对唱为一唱一答,自由亲切,歌词各人两句(见张三容、李玉兰的《鹤歌对唱》)。
新腔鹤歌以独唱为主,引用山歌风格演唱,歌词有4句式、5句式和多句式(见徐钜兴的《祝贺尚贤斋开馆》、《贺新年》,钟全的《三改革开放变了样》等)。
山歌,以独唱为主,抒情悠扬,行腔自如,主要在山间或田野劳动休息时歌唱。也有在歌会中独唱和对唱。歌词有4句式和多句式(见徐彩凤的《望郎归》、黄莲娣的《心忆你》、谭张银的《有缘拍合》、陈照好的《大话歌》、陈甲枝的《劝郎毋食烟》等等)。
白采莲,抒情流畅,主要用于对唱,也有独唱。对唱为一唱一答,歌词2句。白采莲用于独唱的多为4句式,曲调是前2句的重复,末句或略加衬词、或略拉长尾音(陈照好的《走出东边望月起》、李玉兰的《情歌对唱》、徐彩凤的《猜物对歌》、陈甲枝的《随心唱》等等)。
哭嫁歌,为独唱哀叹调,宣泄忧伤。歌词有4句式和多句式(见蔡柳森的《哭阿爸阿妈》、《哭大哥》、《哭姐妹》等)。
相关制品
1.由珠海市博物馆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珠海三灶歌谣》于2012年11月第一次出版,书中收录了220多首歌词、曲谱。
2.由金珠海市金湾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编印的《三灶民歌选辑》,书中收录了40首歌词、曲谱,配录音光盘,可以对照看听和学习。
3.金湾区2012年-2014年举办三届三灶民歌展演和比赛,收录保存了部分有录音录像资料。
4.由由金珠海市金湾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编印的《金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邮册》,内收录了三灶民歌相关内容。
5. 三灶镇从2009年开始搜集三灶民歌,至今,已收集到300多首三灶民歌歌词、部分曲谱等相关资料,编辑出版了《珠海三灶歌谣》一书,收录了220多首歌词、曲谱。目前仍有几十首歌词和曲谱有待整理发表。
传承人
1、古腔鹤歌:清代歌手----(民国初)叔徐义联----徐彩凤(1931年— )
清代歌手----(民国初)母屈桥容----张三容(1926— )
2、新腔鹤歌:清代歌手黄广盛---(民国)师傅陈义娘----钟全(1921— )汤福文——(1950年— )
3、山 歌:清代歌手----(民国初)母李申妹----李玉兰(1932—)
4、白 采 莲:清代歌手----(民国)姨吴新娣----陈甲枝(1944年— )
5、哭 嫁 歌:清代歌手----(民国)母关彩金----蔡柳森(1945年— )
主要特征
三灶民歌产生于珠江口外的三灶岛,流传于金湾区各大海岛,它是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的产物,是海岛渔农经济条件下吸取外来民歌艺术精华,创作出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主要特征有3点:
1、用粤语(广州话、又称作白话)作为唱民歌的口音,统一了三灶本岛客家歌、疍家歌的口音进行歌唱。
2、保持民歌原有元素,加入新的风格。
古腔鹤歌,它和鹤舞一起,自宋代以来一直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在中山和珠海),七百多年来,鹤歌已在其他地区消失了,但是,三灶岛仍保存它的音韵和旋律,展现其潇洒飘逸的音乐形象。例如,9句式的鹤歌,前3句保持着白鹤潇洒飘逸飞翔的形象,后6句加进了激昂豪迈的情感,表达渔民战胜风浪喜获丰收的呼唤。又如,2句式的鹤歌,一唱一答,自由亲切,如问家常,保持渔歌那种平静与温馨。
3、吸取客家歌、疍家歌的精华,突出本地多称呼、少衬词的歌唱特色。
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办起三灶盐场之后,外来人增多,外来的四邑歌、客家歌、疍家歌也多起来。经历1个多世纪的人际交往,风俗逐渐同化,到道光七年(1827年)前后,三灶民歌已自成体系。它吸取外来艺术,表现本土特色。例如,它吸取客家山歌的艺术长处,唱出了四句式和多句式的粤语(广州话)山歌;又吸取疍家人敬老唱高堂的风格,唱出新腔鹤歌。以两句式为主的白采莲曲调,则是疍家人的咸水歌与客家人的白口莲的组合体。哭嫁歌犹闻用四邑人(新会、台山、恩平、开平四县人)的口音唱出疍家的“叹家姐”情调。用粤语(广州话)歌唱的三灶民歌,虽然音域不广(在5度音阶左右),但声音亲切清亮,唱歌如说话,衬词少,称呼问候语较多(如阿哥、阿姐、阿娣、阿妹、阿嫂等等),唱者易唱,听者明白。
重要价值
1、三灶民歌是最近挖掘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为广东民间音乐增添新旋律、新品种。
2、三灶民歌能启发民智,表达出海岛人家的情感,曾教育和鼓舞一代代海岛人,传播到港澳地区及海外,是地方文明的一种标志。
3、三灶民歌为粤语白话民歌,它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多样性,适合在海内外广府人的群体中传播,对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仍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