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
首页 >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详情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

基本信息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是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皇朝起,距今已有长达1052年的历史。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祭祖仪式从中原流传至斗门地区的大赤坎、南门以及新会、台山等地的宋赵后裔聚居地已有700余年。上述地区的赵氏族人每逢春节、喜庆二事、春秋二祭,都以这种祭祖仪式,或集中在祖祠,或分散在家族内祭祀先人。清光绪年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最为盛行。

      以祠堂祭礼为例,首先设置祭坛,点燃香火,然后摆放猪牛羊三牲及其它祭祀品和供品等。参加人数因地制宜,男女老少均可参与。祭礼可分为新年祭祖礼、婚喜祭祖礼、春秋祭祖礼和进伙祭祖礼(进伙祭礼既可在祠堂内举行也可在家庭内举行)等,祭拜时宣读的祭礼祝文(即祷祝之词)因事而异,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和内容,祝文一般由族老委托乡贤撰写,其内容一般为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族人和睦、财丁两旺,祈求先祖福荫后人、表达后人对先人的追思等等。如遇重大节庆和喜庆,司仪和主祭人等则沿袭传统身穿古式服装(汉服),并设有锣鼓柜奏乐、群狮起舞、舞蹈助庆等,场面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代代相传至今,一千多年来,通过这种祭祖仪式大大增强了赵氏族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使赵氏族人儒家礼教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和光大。

      这种祭礼仪式,在当今众多族群当中可谓独树一帜。斗门大赤坎、南门赵氏族人一直沿袭着这一习俗,他们牢记宋太祖赵匡胤“族无亲疏”、“不恃富而轻贫,不恃贵而轻贱”的大训,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促进社会和谐、祈盼国泰民安。因而,这种祭礼仪式当今仍有较广泛的影响,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地理分布

      斗门镇是一个耕地以民田、沙田各半、山地丘陵众多的地区,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该镇地处斗门区西部虎跳门水道东侧,镇政府办公地距城区井岸13公里。

      该镇东枕雄伟的黄杨山山系,南与乾务镇接壤,西临虎跳门水道与新会梅阁隔海相望,北与莲洲镇和白蕉镇相邻。全镇面积105.7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2.83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2.833平方公里。全镇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日照充足,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季风气候明显,湿度大,雨量足,霜期短,四季常青,气候宜人。全年气温适中,最高温度38.5℃,最低温度2.5℃,平均温度24℃,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候风气候。

      据有关史料记载,秦代以前的公元前221----206年间,黄杨山系散落许多小岛。宋朝1127----1279年间,黄杨山附近的丘陵山地

      已陆续开发,并有耕锄记录。宋朝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管辖;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斗门镇一带称潮居乡。明代斗门重划香山县,洪武十四年潮居乡改为黄梁都。清朝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黄梁都巡检署,置都更司。

      民国时期是区公所驻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县政府曾暂迁于此;建国后,是中山县八区、九区人民政府,斗门人民公社社务委员会驻地;斗门县建县之初,斗门镇曾是县政府暂时驻地。1986年1月称斗门镇,镇政府设于斗门墟。2002年被定为省级中心镇。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镇。

      全镇常住人口56,000多人,另有港澳同胞近30,000人,华侨7,000余人。其中大赤坎和南门赵氏族人户籍人口近12,000人。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主要分布在斗门镇大赤坎和南门两条行政村。

历史渊源

      宋朝建立后,赵氏祭礼已在皇室及家族中盛行,传承已逾千年。

      宋末元初,宋魏王赵匡美后人从中原南迁,后部分族裔定居潮居里大赤坎和南门等地,700多年来,赵氏族人牢记先祖遗训,传承孔孟儒家文化思想,崇尚道德礼教,致力把家乡打造成为书礼之乡。

      这种皇族祭礼仪式,一千多年来一直以口授相传的形式沿袭下来,直至2008年夏,由南门接霞庄宋魏王29传赵德春以文字形式整理,随后由南门毓秀社宋魏王30传赵承华参考《赵氏族谱》所载有关资料,再作相关修编,使祭礼仪式相关程序、祝文等较为完整规范。

基本内容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有春节祭礼、喜庆祭礼、春秋(大致在清明、重阳前后)祭礼和进伙祭礼之分,其中前三种多在祖祠举行,除了主祭一干人,还设有司仪一人;后一种则既可祠堂又可在家庭中举行。

      在祖祠举行祭礼时,首先摆设祭坛,包括亮灯,放置猪牛羊三牲,插好香烛,斟酒(6杯),放置筷子(6对),然后由司仪宣布祭礼开始;接着宣读祝文,主祭人拱手、叩头、三跪拜,酹酒,焚烧纸宝,鸣炮后便告礼成。

      祝文(祷祝之词)则因事而异,以南门村祭礼为例,分述如下:

      一、 新年祭祖礼敬  为我族在菉猗堂举行新年祭祀典礼。谨奉告我天水堂上历代宗亲及吾列祖列宗:

宋魏王十五世祖:晴峰赵公府君

妣吴氏夫人

妾苏氏夫人

十六世祖:东晓赵公府君         十六世祖:西庄赵公府君

妣邝氏夫人                       妣林氏夫人

妾伍氏夫人                       再马氏夫人

十六世祖:耕野赵公府君         十六世祖:畋庄赵公府君

妣徐氏夫人                       妣郑氏夫人

再周氏二位夫人                  继聂氏夫人

十七世祖:承珪赵公府君        十七世祖:逸峰赵公府君    

妣容氏夫人                    妣陈氏夫人

十七世祖:崑山赵公府君       十七世祖:月峰赵公府君

妣容氏夫人                     妣梁氏夫人

爰及菉猗堂诸位先祖神前,并撰辞以祝曰:

杨山苍苍,梅海汤汤;惟我祖德,山高水长;泽被族裔,日月同光;旧岁欣辞,新春登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花繁果硕,长发其祥!

祭祀大礼告成,族人伏维,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尚飨!

      二、 婚喜祭礼

敬  为小儿××与×氏共谐连理,在祖祠菉猗堂举行大婚典礼。谨奉告我天水堂上历代宗亲及吾列祖列宗:

宋魏王十五世祖:晴峰赵公府君

妣吴氏夫人

妾苏氏夫人

十六世祖:东晓赵公府君         十六世祖:西庄赵公府君

妣邝氏夫人                       妣林氏夫人

妾伍氏夫人                       马氏夫人

十六世祖:耕野赵公府君         十六世祖:畋庄赵公府君

妣徐氏夫人                      妣郑氏夫人

再周氏二位夫人                继聂氏夫人

十七世祖:承珪赵公府君        十七世祖:逸峰赵公府君    

妣容氏夫人                       妣陈氏夫人

十七世祖:崑山赵公府君        十七世祖:月峰赵公府君

妣容氏夫人                      妣梁氏夫人

三十世祖:赵公府君

妣氏夫人

三十一世祖:赵公府君

妣 氏安人

爰及菉猗堂诸先祖神前,并撰辞而祝曰:

杨山苍苍,梅海汤汤,惟我祖德,山高水长;泽被族裔,日月同光;新人如玉,喜结鸾凰;花繁果硕,长发其祥!

婚祀大礼告成,新人伏维,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尚飨!

      三、春秋二祭

敬  为我族在菉猗堂举行春(秋)祭典礼。谨奉告我天水堂上历代宗亲及吾列祖列宗:

宋魏王九世祖:怿夫赵公府君

妣程氏夫人

十世祖:时鏦赵公府君

妣林氏夫人

继刘氏夫人

又妣李氏两位夫人

十一世祖:若梓赵公府君

妣王氏夫人

继配蒙氏夫人

十二世祖:嗣焕赵公府君

妣陈氏夫人

妾冯氏夫人

十三世祖:宗明赵公府君

妣刘氏夫人

十四世祖:光太赵公府君

妣陈氏夫人

十五世祖:晴峰赵公府君

妣吴氏夫人

妾苏氏夫人

十六世祖:东晓赵公府君      十六世祖:西庄赵公府君    

妣邝氏夫人                    妣林氏夫人

妾伍氏夫人                    再马氏夫人

十六世祖:耕野赵公府君      十六世祖:畋庄赵公府君

妣徐氏夫人                    妣郑氏夫人

再周氏两位夫人               继聂氏夫人

爰及  菉猗堂诸先祖神前,并撰辞以祝曰:

杨山苍苍,梅海汤汤;惟我祖德,山高水长;赫赫吾祖,万古流芳;泽被族裔,日月同光;花繁叶茂,瓜瓞枝芳,螽斯衍庆;长发其祥!

祭祀大礼告成,族人伏维,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尚飨!

四、 进伙祭礼

敬  为我族在菉猗堂举行菉猗堂及建筑群修缮竣工典礼,谨奉告我天水堂上历代宗亲及吾祖列祖列宗:

宋魏王九世祖:怿夫赵公府君

妣程氏夫人

宋魏王十世祖:时鏦赵公府君

妣林氏夫人

继刘氏夫人

又妣李氏两位夫人

宋魏王十一世祖:若梓赵公府君

妣王氏夫人

继配蒙氏夫人

宋魏王十二世祖:嗣焕赵公府君

妣陈氏夫人

妾冯氏夫人

十三世祖:宗明赵公府君

妣刘氏夫人

十四世祖:光太赵公府君

妣陈氏夫人

十五世祖:晴峰赵公府君

妣吴氏夫人

妾苏氏夫人

十六世祖:东晓赵公府君         十六世祖:西庄赵公府君

妣邝氏夫人                       妣林氏夫人

妾伍氏夫人                       再马氏夫人

十六世祖:耕野赵公府君         十六世祖:畋庄赵公府君

妣徐氏夫人                       妣郑氏夫人

再周氏二位夫人                 继聂氏夫人

十七世祖:承珪赵公府君         十七世祖:逸峰赵公府君    

妣容氏夫人                       妣陈氏夫人

十七世祖:崑山赵公府君         十七世祖:月峰赵公府君

妣容氏夫人                       妣梁氏夫人

爰及菉猗堂诸位先祖神前,并撰辞以祝曰:

杨山苍苍,梅海汤汤;惟我祖德,山高水长;泽被族裔,仁德贤良;时逢盛世,祠固栋梁;倚山色好,临水源长;族蕴五福,祠沐三光;宗德祖荫,长发其祥!

进伙祭祀大礼告成,族人伏维,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尚飨!

相关制品

      一、祠堂祭礼时主祭人身穿古式服装(不同人有不同服饰),因参加祭典人数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参与,故数量要因应人数而定。

      二、供品:牛、羊、猪三牲祭品,烧酒。

      三、祭礼用品:山炮、炮竹、香烛宝帛、酒杯、筷子、毛巾、面盆、烧宝盆以及锣鼓、大小笛等乐器。

传承人

      一、赵德春,男,88岁斗门镇南门接霞庄人,青少年时曾亲身经历,并于2008年把其仪式、祝文整理撰出来,以传后人。

      二、赵承华,男,72岁,斗门镇南门毓秀社人,青少年时期曾按触过族人在祠堂举办过这种活动,多年来走访过知情长者(含赵德春)了解当年的祭祀情况,熟悉并掌握祭礼的程序,通晓祝文内容。

      三、赵立汉,男,31 岁,斗门镇南门村竹园人。他曾聆听赵德春口授有关皇族祭礼的情况,并随赵承华实际操作过祭礼仪式。对于赵氏皇族祭礼正处在熟习之中。

主要特征

      一、独特性:据查,斗门其他姓氏族群尚未见有此类祭祀活动,可见这是赵氏皇族独有的传统祭祀活动。

      二、传统性:皇族祭礼已流传1000余年,可谓历史久远。赵氏自中原南迁斗门的700余年,这种祭礼虽偶有中断,但毕竟尚能沿袭至今。

      三、广泛性:由于赵氏族人人数众多,参与祭礼的不分男女老少,人人争相参与,其广泛性相当明显。

重要价值

      一、焕发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敬”是孝祖之礼的精神内核。赵氏族人逢节必敬奉祭祖,“孝”文化凸显。在当今建设幸福村居、和谐社会,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体现了儒家礼教、传统美德的思想。这是南门村成为书礼之乡的动因。通过祭礼传承先祖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德,时刻不忘祖训:“我族无亲疏”、“不恃富而轻贫,不恃贵而轻贱,以至怠慢无礼”,以促进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三、促进了族人团结和社会和谐。通过这种祭礼增进了族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以达到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