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
首页 >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详情
淇澳端午祈祷巡游

基本信息

      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是流传于珠海市唐家湾镇淇澳村的一种民俗,始于清同治三年(1863年),为纪念1833年淇澳抗英战争30周年而举办,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

      每年的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淇澳村民将祖庙、东澳古庙、天后宫的水潮爷爷、天后娘娘、蔡二将军等菩萨们用清水洗净,端放在两顶轿子内,先祭过天地、呈上贡品,燃放炮仗后,由醒狮引路,从祖庙出发,沿村中道路开始巡游,途经东澳古庙、文昌阁、观音阁、天后宫、白石街回到祖庙。途中锣鼓喧天、鞭炮阵阵,村人竞相祈福,热闹非凡。

      淇澳端午祈福巡游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平安,其中的水潮爷爷、蔡二将军是淇澳特有的神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为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0年开始,由淇澳老人协会牵头,恢复这一中断六十余年的民俗活动。

      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习俗表现了淇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敬畏(水潮爷爷)、对民族英雄的崇拜(蔡二将军)以及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天后娘娘)。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习俗的传承,对进一步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促进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地理分布

      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流传于珠海市唐家湾镇淇澳岛。

      珠海市唐家湾镇淇澳村位于珠海东北部的淇澳岛上,地处金星门珠江入海口,面向浩浩荡荡的南中国海,物产富饶,风光秀丽。

      南宋淳祐年间,谭、梁两姓首先入住淇澳村,后又迁入范、钟、蔡等九姓,皆由福建、台湾或南雄珠矶巷流离至此。为防盗贼,清乾隆年间开始建闸门、筑村墙、砌炮台、组建壮丁队,同时修庙建祠。

      淇澳岛上风光秀丽,人文历史景点众多。

      鸦片战争前夕,列强自海上入侵淇澳。村民奋起抗击,用土炮打败英国船队,迫使侵略者赔偿白银3000两。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辱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侵略者向中国人民支付的第一笔赔款。村民用这些白银,修筑了一条花岗岩石板路,人称白石街。2008年,白石街与古炮台、天后宫等一起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之外,淇澳还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种植红树林、中华白海豚保护基地、淇洲影视城(灵鸽仙子)、苏兆征故居陈列馆等众多景点。

      自古以来,村民世代亦农亦渔,并得海洋风气之先,出现了跟随施琅、姚启圣收复台湾的三品游击将军钟宝、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省港大罢工主要领导人苏兆征等历史名人,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历史渊源

      唐家湾一带流传着一句俗语:不怕淇澳人,就怕淇澳神。这句俗语从侧面反映了淇澳人民对神明的尊崇。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淇澳的神不但“多”,而且“灵”。小小的淇澳村,有着祖庙、天后宫、观音阁、文昌阁、东澳古庙等众多的庙宇,供奉着天后娘娘、观世音菩萨、诸葛亮、三山司马等诸多的神灵。而其中更是有着属于淇澳人民自己的神:水潮爷爷和蔡二将军。

      相传南宋年间,淇澳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岛屿,一天台风过后,在现村东祖庙位置前,从海上漂来一尊一尺见高的木雕菩萨,村人惊恐万分。村民们赶紧燃点香烛将菩萨放入水中,让菩萨随水漂流,自行选择居处。不料第二天菩萨端端正正地坐在岸边高处的一块圆石上,村民便在现祖庙的位置搭起了茅草棚供奉这尊菩萨,因其随潮水而来,故命名为“水潮爷爷”。直至后人建成祖庙,遂请水潮爷爷入住,世代供奉。

      又是一场台风过后,淇澳村西的双尾港漂来一尊武将造型的木雕菩萨,被一蔡姓村民抱回家中。由于它是第二位来自远方的客人,容貌又象一位将军,因为没有合适的庙宇安放,蔡姓村民便把它当兄弟般放在家中供奉,于是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蔡二将军”。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美鸦片走私船利用金星门海域作为暂泊地,其间常往淇澳制造事端。1833年10月,数十艘武装船艇驶入淇澳村前马溪海内进行挑畔。村民奋起反击,由于缺少懂得军事的指挥员,便将“蔡二将军”请出坐阵。没过多久,敌旗舰主桅杆被村民一炮轰断,又逢退潮,搁浅于海滩之上,不得不扯起白旗,投降议和,赔偿白银三千两。村民用此银修建了一条“白石街”,以使后人永志此事。这是近代中国史上抵御外辱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侵略者向中国人民支付的第一笔赔款。此后,“蔡二将军”雕像从居民家中请入天后宫偏厅,正式享受香火。

      自清同治三年(1863年)始,为纪念1833年淇澳抗英战争30周年,每逢端午节,淇澳村民将祖庙、东澳古庙、天后宫的水潮爷爷、天后娘娘、蔡二将军、诸葛亮、三山司马等七尊菩萨用清水洗净,端放在两顶轿内,祭过天地、呈上贡品,燃放炮仗后,由醒狮引路,从祖庙出发,沿村中道路开始巡游,途经东澳古庙、文昌阁、观音阁、天后宫、白石街回到祖庙。沿途信众燃放炮仗、敬奉贡品,祈求家宅平安、生意兴隆。后新中国建立,民间信仰活动式微,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活动中断,自2010年起,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淇澳老人协会牵头,恢复这一中断六十余年的风俗活动,在多方努力及文化旅游公司的支持下,连续举办了三届的端午祈福巡游活动。

基本内容

      一、场景布置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淇澳村人都会提前把祖庙、东澳古庙、天后宫的水潮爷爷、天后娘娘、蔡二将军等菩萨们用清水洗净,端放在两顶轿子内。

      到五月初五当天祖庙中张灯结彩,村里信众一早便会来到庙中,在祖庙门前摆上贡桌,献上烧猪、鸡、煎堆、棕子、茶果、蜜饯果盘(莲藕、红枣、桂圆、葡萄干、椰角、冬瓜饯、蜜枣、糖莲子)、水果盘(橙子、葡萄、油桃一盘,苹果、菠萝、毛桃一盘)、海产盘(蚝豉、发菜、油豆腐)等贡品。

      二、巡游程序

      (一)清洗菩萨端放于轿中,在祖庙门前摆放贡品。。

      (二)等待吉时,在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下,于祖庙前祭拜天地神明,燃放炮仗,焚烧元宝。

      (三)乡民向菩萨上香、行礼、祝祷。

      (四)在醒狮的带领下,村民抬着端放有三山司马、诸葛亮、水潮爷爷、天后娘娘、蔡二将军等七尊菩萨的轿子从祖庙出发,沿村中道路开始巡游,途经东澳古庙、文昌阁、观音阁、天后宫、白石街回到祖庙。沿途信众燃放炮仗、奉上祭品。

      (五)活动完成后,将拜祭过贡品分给前来祭拜的村民带回家,寓意将平安、吉利带回给家人。

      三、端午祈福巡游惯例

      长期以来,端午巡游已形成四个约定俗成的惯例:

      一是贡桌贡品分为“五生五熟”,五熟为烧猪、鸡、煎堆、棕子、茶果;五生为蜜饯果盘(莲藕、红枣、桂圆、葡萄干、椰角、冬瓜饯、蜜枣、糖莲子)、水果盘(橙子、葡萄、油桃一盘,苹果、菠萝、毛桃一盘)、海产盘(蚝豉、发菜、油豆腐)。

      二是巡游的菩萨为水潮爷爷、天后娘娘、蔡二将军、三山司马、诸葛亮等七尊。

      三是巡游路线固定,从祖庙出发,沿村中道路开始巡游,途经东澳古庙、文昌阁、观音阁、天后宫、白石街回到祖庙。

      四是巡游队伍到达文昌阁、观音阁时稍作停留,燃放炮仗、舞醒狮,寓意来年学子们学业顺利、村民合家百事平安。

      五是活动结束后,将拜祭过的贡品分给前来参加活动的村民带回家,寓意将平安、吉利带回给家人。

相关制品

      贡桌贡品分为“五生五熟”,五熟为烧猪、鸡、煎堆、棕子、茶果;五生为蜜饯果盘(莲藕、红枣、桂圆、葡萄干、椰角、冬瓜饯、蜜枣、糖莲子)、水果盘(橙子、葡萄、油桃一盘,苹果、菠萝、毛桃一盘)、海产盘(蚝豉、发菜、油豆腐)。

      巡游的菩萨为水潮爷爷、天后娘娘、蔡二将军、三山司马、诸葛亮等七尊。

      清洗菩萨端放于轿中,在祖庙门前摆放贡品。。

      等待吉时,在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下,于祖庙前祭拜天地神明,燃放炮仗,焚烧元宝。

      乡民向菩萨上香、行礼、祝祷。

      在醒狮的带领下,村民抬着端放有三山司马、诸葛亮、水潮爷爷、天后娘娘、蔡二将军等七尊菩萨的轿子从祖庙出发,沿村中道路开始巡游,途经东澳古庙、文昌阁、观音阁、天后宫、白石街回到祖庙。沿途信众燃放炮仗、奉上祭品。

      活动完成后,将拜祭过贡品分给前来祭拜的村民带回家,寓意将平安、吉利带回给家人。

传承人

      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代表性传承人钟金平,今年68岁,在钟氏族谱中为十七代传人,是唐家湾镇淇澳村人,自幼务农,曾做过个体户,开过运输船。老年致力于淇澳村的文化建设,任淇澳老人协会会长,指导建设了淇澳村民舞台,于2000年组织淇澳曲艺社、醒狮队,服务淇澳社区;主持编辑了村史性质的《淇澳的前世今生》,并创建了我市唯一一个村级电影队,每个月为村民放映两场电影,坚持十余年。

      2010年发起恢复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民俗传统,组织人员、筹措资金,使这一优秀民俗得到传承。

主要特征

      一、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源于清同治三年(1863年),为纪念1833年淇澳抗英战争三十周年,同时又是淇澳村人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平安的一种民俗。

      二、淇澳端午祈福巡游的神有天后娘娘、水潮爷爷、蔡二将军、诸葛亮、三山司马等七尊。其中天后娘娘是中国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广泛供奉的神,而水潮爷爷、蔡二将军是淇澳独有的神灵。

      三、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习俗表现了淇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敬畏(水潮爷爷)、对民族英雄的崇拜(蔡二将军)以及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天后娘娘)。

      四、巡游过后,将拜祭过贡品分给村民带回家,寓意将平安、吉利带回给家人,体现了当地人民重视家人平安和家庭和睦的伦理道德观念。

      五、淇澳端午祈福巡游路线途经祖庙、东澳古庙、文昌阁、观音阁、天后宫、白石街等众多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实体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对历史文化保护独具意义。

重要价值

      一、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源于清同治三年(1863年),为纪念1833年淇澳抗英战争三十周年,同时又是淇澳村人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平安的一种民俗,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蕴含丰富而可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

      三、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中断后,自2010年起,因高新区文化部门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而重兴,并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淇澳端午祈福巡游的传承,对进一步促进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四、淇澳端午祈福巡游路线途经祖庙、东澳古庙、文昌阁、观音阁、天后宫、白石街等众多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实体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对历史文化保护独具意义。沿侵略者赔款修建的白石街巡游,又具“扬我国威”的独特意义。淇澳端午祈福巡游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研究岭南地区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民间信仰和民俗民风具有非常重要价值,更是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保护的完美结合。

      五、在淇澳端午祈福巡游的传承中,通过活动举办,有利活态保护及传承,延续这种良好的民俗,对增强人们的文化修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六、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活动的举办对当地的文化旅游事业有一定的促进价值。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