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展览详情
展览资讯
首页 > 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详情
凝珠耀海--馆藏鲍俊、鲍少游书画作品展
展览地点:二层四展厅
展览时间:09:00-17:00

            前言

珠海,岭南百越之地,古代香山的一部分。这里百岛环回,山川秀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高栏岛宝镜湾神秘繁复的史前岩画,在早期广东美术史上即占有一定地位。古往今来,文人辈出,雅韵遗风,源远流长。尤其在清后期至民国这百余年间,时势多变,岁月激越,产生了不少极风雅之致、得风气之先的书画人物。一些家族中以至人才辈出,各擅其胜。鲍俊、鲍少游就是香山鲍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至今被人们所称道。

 

鲍俊(1797-1851),字宗垣,号逸卿,又号石溪生,香山山场乡人,山场鲍氏第21世。道光二年(1822)举人,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官刑部主事。后以事落职归里,曾讲学于凤山和丰湖等书院。故里香山场附近有石溪,饶泉石之胜,极一时风雅。曾隐居其地,绘图以征题咏,书法名驰京省。又于广州芳草街购榕塘别墅,置酒邀朋,弦诗读画。后复官为即选郎中,入都待补,途中遭疾,返粤而卒。着有《榕塘吟馆诗钞》 《罗浮游草》 《倚霞阁词钞》等。鲍俊的诗词、书画、制艺无一不工,以诗文书画擅绝一时,其书法、绘画(梅竹、山水等)在可谓集珠海清代书画之大成。

 

鲍少游(1892-1985),名绍显,字丕文,号石涛,前山白石人,白石鲍氏第22世。出生于日本横滨,甲午战争时随母回国,后又在日本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及京都市立绘画专门学校学习。1921年短暂回国,游历京沪等地。1927年回国、翌年定居香港,1985年在港病逝。由于各种原因,鲍少游在1949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的绘画风格脱胎于日本的唐宋风格画派,又远追中国本土唐宋古风,结合古人写生之法形成一种独特的绘画范式,融诗、书、画三者于一体,以改良中国画而著称。他于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画多为联景组画,如《百鸟诗画》 《长歌诗意》 《水浒传人物》 《水浒传册页》 《锦绣河山》等,皆为煌煌巨制。

 

鲍俊、鲍少游是香山鲍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是珠海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此次展览展出的文物38件(套)、共50幅。其中鲍俊22幅、鲍少游28幅,多是本馆历年来通过多种方式征集的藏品。我们希望藉此展览,和观众一起认识和分享鲍俊、鲍少游的生平和书画艺术,同时希望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的藏品藏品征集工作。

充实馆藏,凝珠耀海。 

                

 

                                          珠海博物馆

                                      二〇二〇年十月

 

 

石溪摩崖石刻的前世今生

 

《香山县志》记载:“石溪在县西南四十里,土人名曰水门”。此地泉流清洌,松木蓊郁,溪水环绕,风景绝胜。道光年间太史鲍俊筑台榭、集名流、觞咏于此,自号石溪生。原台榭久圮不存,旧遗址犹可彷佛。1987年基建迁坟,在山场蛇地发现鲍俊夫妇墓,被市博物馆迁葬保护在石溪后山。

 

鲍俊和文人雅士留下的印迹使崖峭瀑奇的石溪成为一处远近闻名的人文胜景。一笔石溪、“莲岛”、“漱石”、“枕流”、“琴泉”、“急湍”等石刻大字和诸多的诗词分布在石溪景区,林谦(香山)、侯植芳(香山)、邓芝田(南海)、陈国光(新会)、鲍梁(禺山)、张某(番禺)、郑明理、鲍庆春、鲍坤兴、鲍应泩、鲍昌瑞、吴元善、吴海俊、吴汕龙、吴次北、黄琮等人的题刻错落有致,各擅其胜。登临石溪,鲍俊和友人们隐逸恬淡、林泉雅集的往事历历如昨。林泉高致,风雅一时,令人无限神往。

 

石溪摩崖石刻分布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有三十余处石刻遗迹和残石联三处,是珠海最大规模的摩崖石刻,具有重要的地方史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198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9月,政府完成了对石溪摩崖石刻的第一期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建成石溪公园风景区,次年对公众免费开放。

 

石溪公园的建设是珠海市保护和利用石溪摩崖石刻、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的重要工程之一。几年以来,这些沉寂已久的历史文物,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石溪公园地址:香洲区梅华东路古元美术馆西侧

开放时间:早上700至晚上1000

服务电话:0756-3368608

 

 《石溪诗并记》

 

吾邑环海而多山,其最著者曰五桂,盘礴百余里。东南为凤凰山,回翔云际,又南为香山场,宋置盐场于此,故名。场之北半里,有石溪,具林泉岩壑之胜,游迹罕至,志乘弗登,故石溪之名不显。

 

道光庚子,余馆前山,始闻其胜。明年,徒馆山场,喜曰:可游石溪矣。四月,鲍逸卿自省门归,遂偕游焉。日卓午,赤足当流,风振襟袂,涛声琴韵,不辨何来。逸卿谓余曰:‘此地虽小,不足当罗浮诸大洞,独不可拟其次耶!丁亥,予既表其胜附于志,今将合同志,辟为亭,一泉一石,皆有品题,子其记之’。夫天之生才,有大有小,或遇或不遇,自非在上者,虚心物色,则湮沉末由自见,偶值盘错,又叹无才可用者,比比也。以逸卿表章石溪之心求士,庶有显其名如石溪者已,石溪幸矣哉!

 

余家距此可七十里,惜未能早暮登望,以尽石溪四时风景也。爰为之记,且系以诗。诗曰:溪水粼粼溪水清,溪山合沓溪云生,溪月照人无限情。

 

 

 

(林谦,香山大车人,道光八年举人,香山乡贤。道光二十一年与鲍俊游览石溪,写下了《石溪诗并记》)

 

 


展览图片